位置:首页 > 读书笔记 > 读后感
精选|《乡土中国》读后感
日期:2021-10-18 人气:

关注《乡土中国》读后感,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,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,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。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?下面的读后感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。

《乡土中国》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,书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贴切的概念,学识有限,未能将名著理解通透,只能就自己感触深的地方说说感想。

在阅读过程中,我感到非常亲切,因为书中列举的乡土社会的种种特点,有好多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,尤其是对故土的眷恋,更让我这个北方人在南国夜雨里唏嘘不已。

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,离家在中国是一件大事,以前央视播过一部家国抗争主题的电视剧《闯关东》,以近代山东人因为饥荒灾年、生计所迫到东北谋求生路为原型,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娘带着儿子们离家之前,跪在地上朝着老家方向磕头,面朝黄土背朝天,在海边上船后,看着帆慢慢升起,我第一次觉得,扬帆起航不是希望,而是痛苦,如果不是饭都吃不饱,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,谁会拼上一条命背井离乡到那未知的地方去呢?

白居易的一首《朱陈村》,“家家守村业,头白不出门。生为村之民,死为村之尘。田中老与幼,相见何欣欣。一村唯两姓,世世为婚姻。”非常细致而真实地刻画了小农社会中人与土地世代依存的状态,第一次读这首诗,官方分析是批判保守思想,如今经历了一些事情,竟觉得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”原来是幸福的另一种解释。

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,有太多思乡的主题,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,如今在离家五千里外的异乡,才懂了“月是故乡明”的偏爱,“近乡情更祛”的矛盾,“乡音无改”的倔强,年少不知思乡苦,而今才懂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,断雁叫西风。我们填写资料时总有一项“籍贯”,小时候觉得很烦,觉得不就是这个村子到那个村子吗,何必这么麻烦,如今才知道,不管你身在何处,故乡永远是你的根,你从故乡走出来,永远是故乡的人,所以会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那么眷恋,午夜梦回时对着黑乎乎的天花板发现自己流着眼泪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乡土社会中,因为土地是不可移动的,因为人们要靠土地养活自己,所以太多的人一辈子守着一个院子、一片土地,自称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,就扎根在泥土之上了,电视剧中有一个情景,父亲因为庄稼大旱,要借用邻居的水泡子来灌溉,而这个邻居藏有私心,想让自己女儿嫁给他家儿子,从而两家父母一起毁了两个孩子的婚姻,这其中固然有封建时代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的原因,但也有如果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就会饿死的深层因素。

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,一方面,我们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骄傲,另一方面,正是因为我们保留了很多过去的东西,所以有些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反而阻碍着我们前进。以前交通、通讯都不发达,一旦离乡,杳无音讯,不知何日是归年,更有客死他乡、无法落叶归根者最为悲苦,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、科技的进步,一个电话,轻轻一拨号,频频传佳音,一趟列车,一夜醒来就可以见到在站口迎接的亲人,可以说时空的阻隔已经大大缩小,人们不用紧紧依附着土地,可以走南闯北,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去闯荡,尤其是广大西部、东南沿海这些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,因此,(且听风吟网www.173184.com)以前扎根泥土不放的思想就不太适合了。国家出于大局考虑,建设大型公共工程,如三峡大坝,引起了规模巨大的移民,人们不愿离开家乡,尤其是老人,受不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园被水淹没,从此以后想回家看看连家都没有了。我想,每个人都热爱并且眷恋自己的故乡,这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,恰恰是一个人有情有义的体现,但是,现代社会毕竟要比乡土社会更便捷,所以,年轻的时候到外面闯荡,拼出以一片天地来,也未尝不可。

第二方面是关于中国人的自私,“个人自扫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”,多管闲事也是人们口中的毛病,在乡土社会中,每个家庭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,自给自足,几乎不与外界发生关系,管好自己的小家,便是非常不易的事情,即使是心怀天下,也要先“修身齐家”而后才能“治国平天下”,所以似乎人们对公共东西总有一种不是我的、我想怎样就怎样,从几年前的市区公共自行车无人下雨天被淋湿无人问津,到最近的共享单车被上私锁、涂抹二维码、随意丢弃破坏,有人说,是中国人素质太差,我觉得,和中国人的自私心理也有关系。

《乡土中国》对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新旧的矛盾、人民思想的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,基于不同经济基础的社会模式、思想,在交替之际,怎样融合、变革是一个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问题。

 

《《乡土中国》读后感》,教你读后感怎么写,1000字的读后感够不够。读一本好书,就像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。读书让生活更美好!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ad